请关注“美华史记

公众号:  美华史记 

书写历史,教育公众,捍卫法制,维护斯文

美华联盟:美华历史写作组

作者:令狐萍 (Huping Ling)

(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

Title:Historical Record of Chinese Americans |Chinese in Chicago


【导读】

本文是全面考查芝加哥华人的综合历史,记述芝加哥唐人街,从梅氏三兄弟于1870年代抵达风城﹐到当今三足鼎立的多元化美国族裔社会一百多年的历史。本文运用跨国移民理论框架﹐探索芝加哥华人如何在这多文化融汇多族裔混杂的工业大都市﹐在种族歧视的社会大环境下﹐谨慎策略地斡旋于主流社会与边缘社会之间﹐成功地劈出一块族裔飞地,与欣欣向荣的族裔经济。芝加哥的唐人街不仅为源源不断的新移民提供就业与定居的场所﹐更推动美国中部地区族裔经济贸易的发展﹐并促进美国社会的文化多元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一、梅氏三兄抵达“风城”,唐人街突起“都市丛林”

早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土著中的麻斯考縢部族与迈阿密部族﹐已狩猎定居位于密奇根湖岸与芝加哥河岸的肥沃淤泥地带。芝加哥河岸遍布野生的蒜头﹐气味浓烈﹐印第安土著称之为“Shikaakwa”﹐来自加拿大的法裔殖民者将此转化为法语”Chicago”,“芝加哥”一名由此而来。芝加哥河湖交错的优越地理位置先吸引加拿大的法裔殖民者南下﹐与印第安土著角逐这块土地。美国政府历经十年(1785-1795)战事﹐迫使印第安土著于1795 年 将芝加哥地区出让﹐在此建立军事驻地 Fort Dearborn。

芝加哥在1833 年建城时﹐人口仅有350。这些早期市民﹐顽强坚韧﹐在沼泽地带排水筑路。1848年﹐两大工程奠定芝加哥在美国水陆空交通中的枢纽地位。其一为伊利诺至密奇根的运河开凿﹐运河接通五大湖区﹐密西西比河与墨西哥湾。其二为Galena至芝加哥国立铁路的修建﹐该铁路通往伊利诺洲Galena 的铅矿﹐ 成为芝加哥第一条外通铁路。

从1870 年到1890 年﹐芝加哥纵向发展﹐仅两载之间﹐摩天大楼林立﹐被誉为世界建筑之都﹐游人慕名而来。 同时﹐芝加哥人口急剧发展﹐一跃成为美国第二大城﹐仅居纽约之后。便利的水陆交通使芝加哥崛起为工业重镇与连接美国东部与西部的贸易中转集散地。果品谷物﹐农牧产品﹐煤铁木材﹐源源涌入。钢铁生产﹐肉类加工﹐批发中转成为芝加哥主要经济支柱。芝加哥的大工业家与批发商不仅控制美中地区﹐更制约全国经济。芝加哥的飞速发展与芝加哥政客商人对该市猛烈的推销游说﹐使纽约报界戏称该市为“风城”﹐别名不径而走。

作为世界最大的铁路中心﹐芝加哥的便利水陆交通不仅吸引了大批来自美国南部与东部的劳工﹐也招致了许多欧洲的移民。十九世纪末期﹐超过三分之二的芝加哥居民在国外出生﹐其中多数来自德国与爱尔兰。德裔﹑爱尔兰裔﹑英裔﹐加裔﹐瑞典裔﹐挪威裔﹐苏格兰裔﹐奥地利裔﹐波兰裔﹐意大利裔 与犹太裔市民﹐都在市区中心 一带建立了移民定居点﹐融合杂处。1870 年代中期﹐一小批华人也从旧金山抵达风城﹐在这多族裔的都市丛林中﹐建立唐人街。

华人中﹐一个叫梅宗周的台山人﹐引人注目。他方面大耳﹐目光炯炯。意志坚定﹐音如铜钟。看到芝加哥民风淳朴﹐对华人也不予排斥﹐梅宗周很快将他的两兄弟梅宗凯﹐梅宗瑀从家乡台山接来。1878 年﹐梅宗周又致函他在旧金山的乡亲﹐鼓励他们来风城创业定居。进六十华人从旧金山抵达芝加哥。五十载之后﹐梅宗周回忆初抵芝加哥的情景﹐“这里从没有人问我们吃不吃老鼠与蛇。他们似乎相信我们的灵魂也值得拯救。芝加哥人虽然认为我们怪异﹐但却喜欢和我们共处。”至1890年﹐约六百华人居于南克拉克街的唐人街﹐其中有四 十多人为梅宗周的同村本家。数家华人洗衣店﹐餐馆﹐杂货店﹐与同乡会构成早期的唐人街。

芝加哥华人先驱梅宗周

克拉克街所在的有轨电车行使区 (Loop Area),是芝加哥种族混杂的地区。这里﹐有爱尔兰人经营的酒吧与赌场﹐有意大利人开设的杂货店与饭店﹔这里﹐酒客与赌徒肤色混杂﹐华人上等餐馆琼英楼与选区总部共享一座楼盘… 难怪华人在这里见惯不怪﹐华人已被淹没在这多族裔的“都市丛林”中了﹗

二、跨国经商纵横天下,华社求生独立自保

芝加哥的华族商业﹐除了与旧金山纽约以及其他华府类似的共性之外﹐更具有其独自的特色。其一﹐反映芝加哥作为商业中转集散地的特点﹐芝加哥华人商业具有零批兼顾的经营特色﹐跨国的族裔网络渗透商业经营的方方面面。第二﹐芝加哥国际都市的氛围﹐陶冶了中餐馆业主的勃勃雄心﹐现代意识﹐与高档品味。他们带领推动了美国中餐馆业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高档美食潮流。第三﹐芝加哥的华人洗衣业不仅为成千上万的华人提供了生计﹐更成为著名社会学家萧臣鹏(Paul C.P. Siu音译)作田野调查的沃土良田。第四﹐芝加哥的华商们﹐从梅氏三兄弟﹐到Chin F. Foin﹐汤信﹐在商业理念与商业经营中﹐均保持跨国性﹐ 他们是早期跨国商业的典范。

芝加哥早期华商 Chin F. Foin 与妻子

芝加哥早期华商汤信与家人

梅氏三兄弟经营的兴隆记(Hip Lung Yee Kee)﹐便是跨国经营的一个范例。兴隆记位于南克拉克街323号(1912年搬迁永活街2243 号)﹐零售批发南北干货﹐日用杂货﹐唐山绸缎﹐茶叶药材﹐家具古玩﹐是芝加哥早期华社商业与社交活动的中心。梅氏弟兄三人﹐各尽所能﹐分工合作。大哥梅宗周﹐德高望重﹐对外代表梅氏家族斡旋主流社会媒体﹐对内统领唐人街庶众。二哥梅宗凯﹐沉着稳健﹐担任经理﹐执掌店面。由于英文流利﹐梅宗凯常常被移民局官员传唤﹐为申请入境的移民作证。三兄梅宗瑀﹐俊秀精明﹐担任货物采办﹐穿梭往来于芝加哥﹐旧金山﹐香港等口岸。兴隆记的启动资金与人员雇用﹐均依赖跨国族裔网络。35 名股东中﹐9名在店中任职﹐一律为梅氏本家。兴隆记还兼作银行﹐俱乐部﹐与旅馆。梅氏本家与顾客﹐常将积蓄存入店中﹐获取一些利息。周末与年节假日﹐兴隆记是华人消遣娱乐的去处。店铺后边设有排桌﹐烟床﹐供华人打牌赌博﹐吸食鸦片或水烟。兴隆记楼上的房间﹐租赁房客﹐或招待短期游人。

梅氏公所拥有最多的会员。自1920年以来﹐芝加哥梅氏便居全美梅氏宗亲总会领导地位﹐ 多次在芝加哥主办三年一次的年会。由梅宗周控制的安良工商会俨然是芝加哥唐人街的“市政府”﹐自治管理华人的内部事务与纠纷。梅宗周与 其长子福兰克先后被称为唐人街的“市长”。福兰克1937年9月17日去世后﹐葬礼声势浩大﹐由警车开路﹐数千人送行﹐被称为芝加哥“最大的葬礼”。

芝加哥安良工商会旧址

芝加哥安良工商会现址

三、台山“寡妇”哭断肠,“光棍社会”苦难熬

“当年阿公出远洋﹐家里阿婆哭断肠”是广东台山侨乡流行的歌谣﹐也是广东侨乡侨民与侨眷悲惨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金山客(美国华侨的俗称)独身飘洋过海﹐留守家中的妻子“金山婆”孤独无望。由于早期美国的排华法令限制返乡探亲的华侨重新入境﹐多数侨民被迫长年独居海外﹐不能与家乡的妻小团聚。有些在美国另娶妻室﹐故而一夫两妻的情况在侨民中并不罕见。同时﹐中国传统的孝道也驱使一些移民家庭﹐为海外飘零的侨民娶妾﹐派往美国。如此﹐妻子能在家乡代替侨民一尽孝道﹐照料父母﹐小妾可以在海外陪伴照顾丈夫。妇女传统的“上敬公婆”﹐“相夫教子”的责任由妻与妾跨国分工完成﹐男性对家庭的“养家糊口”“传宗接代”的传统义务也由此得以实现。在《芝加哥的华人—种族﹐跨国移民﹐与小区》一书中﹐我研究探讨这种婚姻状态﹐并将其定义为“分割式婚姻﹕台山寡妇–美国小妾婚姻模式”。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华侨都有能力或者机会拥有妻妾。绝大多数的华侨是未婚男子或将妻子留在家乡的“单身汉”故而﹐早期美国侨社被称为“光棍社会”。没有正常的夫妻生活﹐这些单身汉在工余与周末只能到妓院与赌场消磨时间﹐加深主流社会对华人已有的歧视与偏见。

四、“芝加哥学派”主导学界,华社研究源远流长

芝加哥是美国学术界著名的“芝加哥学派”的诞生地。1914年﹐著名学者罗伯特·帕克(Robert E. Park)受聘于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担任系主任﹐与同事致力研究美国移民的同化问题﹐形成“芝加哥学派”。该学派认为移民被迫处于双重文化之中﹐成为“边际人”。针对美国排华﹐歧视亚洲人的国情﹐帕克又创导“东方研究”(Orientalism),探讨亚洲人在美国的同化问题﹐ 与其他学者于1920 年代在美国西岸的亚洲移民中进行访谈﹐搜集大量宝贵第一手资料﹐成为美国亚裔移民研究的宝贵财富。1930年代美国“新政时期”﹐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又与政府的工作进展局(WPA)合作﹐研究芝加哥的贫民区。许多亚洲留学生与美国土生的日裔与华裔学生被招收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成为美国亚裔研究的先驱。其中谭金美(Rose Hum Lee)﹐萧臣鹏 (Paul C.P. Siu)的学术研究最具影响。谭金美出生于蒙大拿州比尤特城的华人移民家庭。其父生意成功﹐任当地侨领。其母虽大字不识﹐但贤良能干﹐相夫教子﹐谭家子女均为优资生。谭金美以其家庭(匿名)为例﹐指出中国移民有能力同化于美国社会﹐这种同化会最终导致唐人街的消失。萧臣鹏专门研究芝加哥的华人洗衣业﹐访谈大量台山洗衣郎﹐用长达25 年的时间完成博士论文﹐该论文在萧成鹏去世一年后的1987才得以出版成书。但萧臣鹏的著作对学术界的影响深远巨大。其华人“旅居者”的理论成为多数白人学者用来论证亚洲人不可同化性的理论依据。

芝加哥中华会馆

芝加哥天主教圣德力小学

五、华社“三足鼎立”,侨团求同存异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华社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多元化﹐芝城华埠形成三足鼎立的小区形态﹕建立于1912 年位于永活街舍麦路地区的以华裔为主的南华埠﹐1970 年代兴起于Argyle 街一带的以东南亚华侨为主的北华埠﹐以及自1960 年代以来逐步扩展的位于郊区的中产阶级专业人士聚居的“文化小区”(该理论由我在《圣路易的华人–从唐人街到文化小区》一书中首创)。促进多元化的芝加哥华社的和谐﹐稳定﹐与繁荣﹐成为小区领袖与各类侨团的行动主旨。宗亲会﹐安良工商会﹐中华会馆﹐中美协进会﹐华人咨询服务处﹐华人互助会﹐芝城华商会﹐华埠博物馆基金会﹐华人基督教联合会﹐圣德力华人天主教会﹐以及数十所华文学校等小区团体组织﹐各司其能﹐既分工﹐又合作﹐探寻建立多元多族裔芝加哥的成功之道。

以华裔为主的芝加哥南华埠

以南亚华侨为主的芝加哥北华埠

后记:研究写作十数年,芝加哥进入亚裔研究主流

我多年从事美国亚裔研究﹐出版专著 十一部﹐论文一百多篇。《芝加哥的华人—种族﹐跨国移民﹐与小区》一书的研究写作过程﹐历时十数年。 但我对芝加哥华社历史的兴趣﹐源于1980年代攻读博士时期。在研究写作华裔妇女﹐华裔小区的过程中﹐留心搜集有关芝加哥的史料。从1998年以来﹐我专心致力于对芝加哥的研究。我深入华人小区﹐探访中餐馆﹐杂货店﹐礼品行﹐诊疗所﹐华文学校﹐华人教会﹐社团机构﹐公共墓地﹔又埋头美国国家档案馆大湖区分馆﹐华埠博物馆﹐芝加哥历史博物馆﹐芝加哥大学图书馆﹐芝加哥市立图书馆等处搜集档案资料。其间﹐我有幸得到芝加哥地区大量社团与个人的热心协助﹐对此﹐我奋力完成《芝加哥的华人—种族﹐跨国移民﹐与小区》一书﹐作为对芝加哥华社的回报﹐更将芝加哥华人小区载入史册﹐扭转美国亚裔研究中东西海岸与夏威夷占主导的传统局面﹐ 弘扬美国中西部亚裔小区 对美国社会的贡献﹐有助于提升扩大美国中西部华裔与其他少数族裔在主流社会中的政治影响。

注释:

《芝加哥的华人》(Chinese Chicago: Race,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and Community since 1870.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令狐萍教授专着《芝加哥的华人》封面

专家评论:

华裔研究著名学者,《唐人街之前的纽约》作者,纽约大学的陈国维教授盛赞《芝加哥的华人》为“一部独特的,极有价值的著述,定会加深我们对跨国移民研究与现代化发展的理解。”

华裔研究著名学者,《旧金山的华人, 1850-1943—一个跨越太平洋的社区》作者,加州尔湾大学的陈勇教授评论道,“作为一名多产有影响力的著名学令狐萍为我们奉献又一部令人兴奋耳目一新的专着。它是一部优秀的社区研究,它为我们提供有关社区各方面的引人入胜的故事:从美食,洗衣业,学校生活,到家庭生活。将这些故事叙述于华裔美国社会跨国移民的宏观背景下,为地方化与全球化的结合提供不同凡响的意义。该书深入考察战后社区各种转变,与持续转变芝加哥华人的力量因素,将过去与现实紧密相连。”

华裔研究著名学者,《一个华人家庭的跨国历史》的作者,加州科技泊莫纳大学刘海明教授称赞该书提供,“令人启发的对华人社区作为多族裔芝加哥的一个有机成分的诠释, 令狐萍的新书是有关华裔美国跨国研究史学史的一部划时代著作。”

ABSTRACT

This i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Chinese in Chicago, beginning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pioneering Moy brothers in the 1870s and continuing to the present.  The article focuses on how race,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and community have defined Chinese in Chicago, how Chinese made a place for themselves among the multiethnic neighborhoods of Chicago, cultivating friendships with local authorities and consciously avoiding racial conflicts.  The article takes readers through the decades, exploring evolving family structures and relationships,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and the operation of transnational businesses. 

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欢迎:

1)赞赏(长按左侧二维码)!谢谢!

2)PayPal 捐赠: chineseforsocialjustice@gmail.com

【注】《美华史记》是由美华联盟写作组推出的系列文章。目标是回顾历史、教育同胞、警醒后人、思考未来。凡喜爱历史和写作,并感兴趣加入《美华史记》作者群的同仁,请给我们发送电子邮件。“美华联盟” 是该项目发起人,不同领域机构、商家若愿与我们合作这项事业,可作为共同发起人,推进项目持续和纵深发展,有意者,请联系:

info@chineseforsocialjustice.org

主编:方强、执行副主编:苏欣

副主编:潘秋辰、Steven Chen、贺建斌

网站:chineseforsocialjustice.org

协办:亚利桑那华人历史协会 paaca.us

第一期编委:

主  编:王昶

副主编:Steven Chen、潘秋辰

感谢Marathon Ginseng对美华史记计划的大力支持

公众号:  美华史记

 投稿|联系:info@chineseforsocialjustice.org

美州华人的发展平台:

书写历史,教育公众,捍卫法制,维护斯文

Categories: 美华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