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史记 | 十九世纪的女性华人及佩奇法案

请关注“美华史记” 公众号:  美华史记  书写历史,教育公众,捍卫法制,维护斯文 美华联盟:美华历史写作组 作者:欣欣然 (Xin Su) 编辑:方强(Qiang Fang) Title:Historical Record of Chinese Americans | Chinese Women in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 Page Act (Please read English abstract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19世纪的女性华人是美国华人社区的特殊人群,她们有的是保姆、洗衣工、或淘金工。这群人构建了华人社区的第一批家庭。卖淫在美国西部的很多民族中相当普遍,华人妇女中也有很多妓女。美国立法系统通过《佩奇法案》禁止所谓的廉价劳动力及不道德的亚裔妇女进入美国。歧视华人妇女的藉口是其妓女形象,传播性病,并颠覆美国的婚姻道德观。凭藉对女性移民的限制,联邦政府成功地阻止了华人人口的增长。 摇曳在十九世纪的女人花 辗转流年,光阴如梦,几个女性华人的故事承载了岁月的变迁,穿透了百年的沧桑。 故事的第一个女人叫玛丽亚-塞斯(Maria Seise),她坚毅而独立, 一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塞斯出生于贫困的广州,幼年时,为了避免被父母当成奴隶买卖而离家出走,只身逃到澳门, 在一个葡萄牙人家中帮佣。在那里她皈依罗马天主教,并与一个葡萄牙裔水手结婚。只可惜缘分不长久,丈夫在一次航行后失踪,再无音信。 自立自强的赛斯以后转到一个美国人家庭当女佣,并于1837年随主人搬到夏威夷。六年后,当她再度回到中国时,她遇到了她的新主人查尔斯-吉勒斯皮(Charles Gillespie)先生。吉勒斯皮是第三代爱尔兰移民,一个来自纽约的商人[1]。塞斯得到吉勒斯皮夫人的信任,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2]。 吉勒斯皮一家在1848年经香港前往旧金山,返美时带回了三个中国仆人,两个男仆和一个女仆。这个女仆就是塞斯。两个男仆到达旧金山后很快就加入淘金大潮,而塞斯则与吉勒斯皮一家生活在一起,居住在旧金山唐人街附近。据说塞斯是第一位移居加州的中国女性,她于1854年在三一教会受洗[2]。 第二个传奇华人女性是广东女人阿彩(Ah Toy,1828-1928)。1849年在加利福尼亚淘金热期间,阿彩随丈夫从香港出发前往旧金山。那年,她年仅20岁,小脚,身材高挑,有着一双笑眯眯的眼睛,魅力十足。赴美途中,她的丈夫不幸遇难。于是阿彩成了船长的情妇,船长在她身上挥霍了大量金子。当阿彩到达旧金山时,已经有一笔小钱了[2]。 当时加州男女比例为92比8,任何长相的女人的到来都会引起轰动[3]。因为阿彩相貌出众,很多男人更愿意花钱仔细看看她(lookee)。每被看一次,她就收取一盎司黄金(十六美元, 相当现在的560美元 Read more…

美华史记 | 芝加哥的华人

请关注“美华史记” 公众号:  美华史记  书写历史,教育公众,捍卫法制,维护斯文 美华联盟:美华历史写作组 作者:令狐萍 (Huping Ling) (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 Title:Historical Record of Chinese Americans |Chinese in Chicago 【导读】 本文是全面考查芝加哥华人的综合历史,记述芝加哥唐人街,从梅氏三兄弟于1870年代抵达风城﹐到当今三足鼎立的多元化美国族裔社会一百多年的历史。本文运用跨国移民理论框架﹐探索芝加哥华人如何在这多文化融汇多族裔混杂的工业大都市﹐在种族歧视的社会大环境下﹐谨慎策略地斡旋于主流社会与边缘社会之间﹐成功地劈出一块族裔飞地,与欣欣向荣的族裔经济。芝加哥的唐人街不仅为源源不断的新移民提供就业与定居的场所﹐更推动美国中部地区族裔经济贸易的发展﹐并促进美国社会的文化多元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一、梅氏三兄抵达“风城”,唐人街突起“都市丛林” 早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土著中的麻斯考縢部族与迈阿密部族﹐已狩猎定居位于密奇根湖岸与芝加哥河岸的肥沃淤泥地带。芝加哥河岸遍布野生的蒜头﹐气味浓烈﹐印第安土著称之为“Shikaakwa”﹐来自加拿大的法裔殖民者将此转化为法语”Chicago”,“芝加哥”一名由此而来。芝加哥河湖交错的优越地理位置先吸引加拿大的法裔殖民者南下﹐与印第安土著角逐这块土地。美国政府历经十年(1785-1795)战事﹐迫使印第安土著于1795 年 将芝加哥地区出让﹐在此建立军事驻地 Fort Dearborn。 芝加哥在1833 年建城时﹐人口仅有350。这些早期市民﹐顽强坚韧﹐在沼泽地带排水筑路。1848年﹐两大工程奠定芝加哥在美国水陆空交通中的枢纽地位。其一为伊利诺至密奇根的运河开凿﹐运河接通五大湖区﹐密西西比河与墨西哥湾。其二为Galena至芝加哥国立铁路的修建﹐该铁路通往伊利诺洲Galena 的铅矿﹐ 成为芝加哥第一条外通铁路。 从1870 年到1890 年﹐芝加哥纵向发展﹐仅两载之间﹐摩天大楼林立﹐被誉为世界建筑之都﹐游人慕名而来。 同时﹐芝加哥人口急剧发展﹐一跃成为美国第二大城﹐仅居纽约之后。便利的水陆交通使芝加哥崛起为工业重镇与连接美国东部与西部的贸易中转集散地。果品谷物﹐农牧产品﹐煤铁木材﹐源源涌入。钢铁生产﹐肉类加工﹐批发中转成为芝加哥主要经济支柱。芝加哥的大工业家与批发商不仅控制美中地区﹐更制约全国经济。芝加哥的飞速发展与芝加哥政客商人对该市猛烈的推销游说﹐使纽约报界戏称该市为“风城”﹐别名不径而走。 作为世界最大的铁路中心﹐芝加哥的便利水陆交通不仅吸引了大批来自美国南部与东部的劳工﹐也招致了许多欧洲的移民。十九世纪末期﹐超过三分之二的芝加哥居民在国外出生﹐其中多数来自德国与爱尔兰。德裔﹑爱尔兰裔﹑英裔﹐加裔﹐瑞典裔﹐挪威裔﹐苏格兰裔﹐奥地利裔﹐波兰裔﹐意大利裔 与犹太裔市民﹐都在市区中心 一带建立了移民定居点﹐融合杂处。1870 年代中期﹐一小批华人也从旧金山抵达风城﹐在这多族裔的都市丛林中﹐建立唐人街。 华人中﹐一个叫梅宗周的台山人﹐引人注目。他方面大耳﹐目光炯炯。意志坚定﹐音如铜钟。看到芝加哥民风淳朴﹐对华人也不予排斥﹐梅宗周很快将他的两兄弟梅宗凯﹐梅宗瑀从家乡台山接来。1878 年﹐梅宗周又致函他在旧金山的乡亲﹐鼓励他们来风城创业定居。进六十华人从旧金山抵达芝加哥。五十载之后﹐梅宗周回忆初抵芝加哥的情景﹐“这里从没有人问我们吃不吃老鼠与蛇。他们似乎相信我们的灵魂也值得拯救。芝加哥人虽然认为我们怪异﹐但却喜欢和我们共处。”至1890年﹐约六百华人居于南克拉克街的唐人街﹐其中有四 十多人为梅宗周的同村本家。数家华人洗衣店﹐餐馆﹐杂货店﹐与同乡会构成早期的唐人街。 芝加哥华人先驱梅宗周 克拉克街所在的有轨电车行使区 (Loop Area),是芝加哥种族混杂的地区。这里﹐有爱尔兰人经营的酒吧与赌场﹐有意大利人开设的杂货店与饭店﹔这里﹐酒客与赌徒肤色混杂﹐华人上等餐馆琼英楼与选区总部共享一座楼盘… 难怪华人在这里见惯不怪﹐华人已被淹没在这多族裔的“都市丛林”中了﹗ 二、跨国经商纵横天下,华社求生独立自保 芝加哥的华族商业﹐除了与旧金山纽约以及其他华府类似的共性之外﹐更具有其独自的特色。其一﹐反映芝加哥作为商业中转集散地的特点﹐芝加哥华人商业具有零批兼顾的经营特色﹐跨国的族裔网络渗透商业经营的方方面面。第二﹐芝加哥国际都市的氛围﹐陶冶了中餐馆业主的勃勃雄心﹐现代意识﹐与高档品味。他们带领推动了美国中餐馆业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高档美食潮流。第三﹐芝加哥的华人洗衣业不仅为成千上万的华人提供了生计﹐更成为著名社会学家萧臣鹏(Paul C.P. Siu音译)作田野调查的沃土良田。第四﹐芝加哥的华商们﹐从梅氏三兄弟﹐到Chin F. Read more…

美华史记|美国华人历史、现在、及未来

请关注“美华史记” 公众号:  美华史记  书写历史,教育公众,捍卫法制,维护斯文 美华联盟:美华历史写作组 作者:郭晓松 美国华人广义指具有华人血统的美国籍公民、永久居民或住民。他们的人数至2015年有约452万人(其中自称“台湾人”的为17万),占亚裔美国人口的23.3%,美国总人口的1.2%,高于其他亚裔在美国所占的比例。他们大多数居住在大都会地区。 过去200年来,美藉华人曾受歧视,著名的《排华法案》直到1943年才被废止。加利福尼亚州议会于2009年、美国参议院于2011年,正式向美国华人为历史的排华法案道歉。加州议员赵美心在推动道歉法案上有重要贡献。 美国华人历史 在历史上中国人到美国有两个移民潮: 第一波从1820年代到1880年代 第一波从1820年代到1880年代,直到联邦法律限制中国移民才停止。记录显示,这期间近30万名中国移民进入美国,尽管历史学家估计多达一半最终回到中国。当时北美西岸在加州淘金潮期间得以迅速开发;同时由于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南方政治与经济动荡不安,又有鸦片战争之外患,许多贫困、操粤语台山话和粤语广州话(即标准粤语)的华人移民从珠三角来到美国修建铁路。他们不愿再忍受家乡贫困的生活景况,情愿为预付金签下往美国长期劳动的合同。许多人把挣来的钱全寄回家,不再期望能活着回家。他们的实况就有如“卖猪仔”。1868年美国和大清政府签订《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又称《蒲安臣条约》),其第五条款规定华人愿常住美国或入籍,皆须听其自由不得禁阻。此条约为美国来华招揽大量华工开方便之门。 1877年美国加州经济转入低迷,出现第一次排华浪潮。1880年美国与清廷签订《北京条约》,其中第一条款规定限制华人到美的人数和年限。1882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禁止中国移民。许多西部州也开始生效了一些有种族歧视的法律,使得中国和日本移民很难拥有自己的土地或者找到工作。这些法律直到1950年代民权运动开始时才被废止。加利福尼亚州议会于2009年、美国参议院于2011年,正式向美国华人为历史的排华法案道歉。 这段时间华人总人数不算多,但是依然给美国社会留下了印记,并且也为以后的华人移民进行了先行的探索和奠定了基础。 第二波移民潮从1950年代末到现在 1950年代美国移民法解禁之后,大量台湾留学生到美国求学,其中一部分毕业后留在当地工作而成为移民,成为台湾裔美国人。自1965年起,美国移民局对华裔移民分别予以中国大陆、英属香港和台湾出生不同的配额。1970年代,台湾经济渐趋发达,故台湾裔美国人于1970年代末开始减少。1977年中国大陆开始送学生往美国,此类移民在1980年代越来越多。这群华人倾向集中在市郊地区,并且远离市区的唐人街。这些华人说普通话和家乡的方言。这段时间中国移民总数量约为290万,在墨西哥和硬度移民之后排第三位,其中约60%的人已经加入美国国籍;近期入籍比例下降到50%左右。2016年中国移民为15万,为最多来源国。 从上图的美国华人总人数的变化可以看出,第一波移民潮的总人数少得多,而近40年才是华人移民美国的最高峰,时间上说也非常短。从这40年来美国华人及美国华人社区发展来看,美国华人取得了很多的进展,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进展,在政治领域也渐渐觉醒,将来华人在美国的重要性和地位的进一步提高还是很值得期待。 这也是中国开放国门走向世界的40年,到2014年为止已累计有180万华人留学后回归中国,占总出国人数的74.48%(除去仍在求学中的人数)。而2014年的回归率已经达到了80%,其中6%具有博士学历,63%具有硕士学历,30%具有大学及专科学历。 美国华人现状 美国华人人口 根据2010年的人口调查为基础,2015年用抽样、模拟、统计的方法预测的美国华人及中国在美常驻人口约为: 美国公民:370万,其中170万为ABC,200万为第一代移民。 中国公民美国绿卡:110万 中国公民工作签证:10万 中国公民学生签证:35万 近年来,中国留学生数目增加很快,尤其是本科生及中学生。由于美国的签证及绿卡政策,他们毕业后大多会回国工作。 华人获得美国绿卡的途径和状况 2015年15万华人获得美国绿卡,其中家庭(美国公民的成年子女及兄弟姐妹、绿卡的配偶及子女)和美国公民直系亲属(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获得的绿卡占52%;政治庇护的占了19%(大概华人每5个就有1个是通过政治庇护获得绿卡);而以就业相关渠道获得的绿卡只占28%,约为4.2万。华人留学生通过就业相关的方式获得绿卡的比率比较低,总体低于20%,最高学位是本科的留学生则更低。 华人的分布和特点 华人移民的聚居区主要在工作机会比较多的大都会区域,纽约、旧金山、洛杉矶、波士顿、华盛顿、芝加哥、西雅图、德州三角区,这些区域包含了165万中国移民,占中国移民的57%。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人对美国越来越熟悉,分布越来越广泛,常常伴随着经济增长点变化而变化。 圈的大小表示区域华人移民总人口数目多少 图中表示郡为单位的华人移民统计,比较集中在一些区域 都会地区 中国移民人数 所在地区比例 纽约地区 旧金山地区 洛杉矶地区 华盛顿地区 波士顿地区 芝加哥地区 西雅图地区 德州三角区 490,000 370,000 350,000 88,000 86,000 74,000 62,000 Read more…